临床上问诊,我会比较重视问起病之因,有时这个起因往往能决定的处方思路。去年曾有个病人全身起红疹,瘙痒,色红,我按照普通的痒疹治疗,处方离不开常规的祛风除湿止痒等治法,导致后面病情不能控制,病人不得以适用西药控制,病情缓解之后,再次来门诊找我看,我再详细的询问了起病之因,原来之前皮肤也偶尔会起红疹,但近来因婚姻问题,心情不佳,而导致红疹爆发全身,得知起病之因后,我尝试从肝经血分郁热治疗,处方丹栀逍遥丸加减,用药一星期后,病情大大缓解,之后中药配合心理调节,病情慢慢平稳。

回到今天要谈的话题,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起病之因的重要。

3月份有个小朋友因睡眠打鼾1年多来尝试中药调治。

打鼾的小盆友多数是鼻炎以及腺样体肥大导致的,但这个小朋友经西医检查,腺样体问题不大,曾用小儿推拿治疗,当晚打鼾可以缓解,但效果不持续。

常规的询问胃口大小便的情况之后。大概病情如下:

去年反复感冒咳嗽,且伴气喘,经治疗后好转,之后出现打鼾,无鼻塞鼻涕,胃口不佳,汗出正常,大便偏稀,小便正常,舌质淡红,苔微厚。

我再次问了一个问题:

“你回忆一下,你家小盆友是哪天开始出现打鼾的,打鼾之前有过什么经历?”

小盆友妈妈想了想回答

“之前有一次,小孩眼睛痒,眨眼,西医说是过敏性结膜炎,于是使用了滴眼液,用了滴眼液后结膜炎症状好了,但之后开始慢慢有了打鼾的现象”

之前的信息让我觉得辨证无从下手,思路不清。

小盆友的妈妈话音刚落,让我迅速灵光一现。

《灵枢·经脉》有言:“三焦手少阳之脉,起于小指次指之端,上出两指之间,循手表腕,出臂外两骨之间,上贯肘,循臑外上肩,而交出足少阳之后,入缺盆,布膻中,散络心包,下膈,遍属三焦;其支者,从膻中上出缺盆,上项,系耳后直上,出耳上角,从屈下颊至(出页);其支者,从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前,过客主人前,交颊,至目锐眦。”

三焦经可以连到眼睛,而三焦本身又是人体的一个腑,张景岳《类经》有记载:“脏腑之外,躯体之内,一腔治之府也”,其偏上者我们称为上焦,《内经·营卫生会》说明了分布地带,“出于胃上口,并咽以上,贯膈而布胸中,走腋”,从中可以看出,咽以上的空腔位置都可以属于上焦,包括我们咽以上的呼吸气道。

简单的理解就是,本来邪气是在很表浅的位置,用了某滴眼液后,邪气不是往外跑,而是顺着经络往里面跑,跑到影响气道的地方,那地方狭窄了,就容易堵,所以出现了打鼾。

于是我开出以下方子,当然这个不是经方,是我自己组的方(不要自己随便乱用)。

青蒿3黄芩3桑叶3

石菖蒲3丝瓜络3白芥子3

茯苓6白术3炙甘草2

这个方子吃了一个星期后复诊,打鼾减轻了,效不更方,因胃口不佳,大便稀,守方加山药防风继续服半个月。

这个月中旬再次复诊,打鼾大大缓解,半夜憋醒的次数已经很少了。

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中,但这个案可以留给我们一点思考。

为什么现在很多病不好治?除了疾病本身的原因,还有多少是人为因素照成的,很多西医天天骂中药没有,但门诊动手就是开中成药,咽痛就是蒲地蓝,鼻塞就是鼻炎通窍,发热就是小儿柴桂,这些合理吗?中医治病是看症状治病吗?如说是这样,病人不需要医生开中成药,自己去药房,药房售货员掌握的某药治啥病比医生可能更清楚。

中医治病看的生病的人,通过病人自身的症状和体征,得出目前病人所属的疾病状态,用中药或者针刺等方法,去调整病者的身体状态,所谓调整阴阳,补偏救弊,因势利导。有邪气的,自然会随着被驱走,脏腑功能失调者,会慢慢被调整。

如若不按疾病的规律治疗,在外面的邪气可能往里面走了,以后就容易出现其他的问题。前几年治疗的一个哮喘小朋友,治到最后剩下一个鼻子痒的症状,最后就是以透发邪气为主了,后面鼻子慢慢好了,哮喘病也就不发了,现快3年未发哮喘,连咳嗽也很少有,按西医的标准,也算是临床痊愈,但从疾病的规律看,治疗得法,应该是要让病人一辈子不再发。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姚梅龄教授也在疑难病研讨会中指出,许多哮喘病人后期都是出现一些表证反应,比如鼻痒,喷嚏多,皮肤起红疹等,由此可知,有一部分哮喘病是因为曾经的感冒或者皮肤病治疗不得法导致的。

说了这么多,大家应该要知道,小毛病不要乱用药,乱处理还不如不处理,免得日后出现更麻烦的问题。

————end————

蔡良俊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dahandezhiliao.com/rhzdh/10153.html